最近经常和各类人高强度的讨论各种事情, 我在读研期间和经常需要线上/线下和我的导师讨论各种问题, 但是我也没有感受到像最近这样的疲惫感.
我总结了一下,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讨论的时候没有确立讨论主题问题, 比如说对于一个问题X的解决方案的讨论, x提出了A解决方法, y指出了A解决方法中存在的问题P. 在听到了这些问题后, 如果x认为应该继续采用A方法, 正常的做法首先应该是论证P的影响, 比如说:
- P到底是否存在?
- P的影响有多大? 给问题X的解决造成了多大程度的负面影响?
- P是否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必然引入的新问题?
如果P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, 然后应该讨论解决方法A的的"补救"措施:
- 能否修改方案A以弥补问题P?
- 是否需要重新设计方案B以同时解决问题X和问题P?
如果沟通不是按照这个步骤结构化的进行, 那么必然产生心智负担. 实际沟通中常常会有如下几种情况:
- 如果y提出问题P后, x通过与问题本身无关的方式否认这个问题, 比如说解决问题P不会成为我们的优势, 解决问题P也不会让别人更想用我们的产品. 这种情况相当于直接回避问题. 如果y是个负责的人, 必然会想方设法的说服x问题P的存在性. 另一方面这也会让y感觉到疲惫, 因为"问题P是否存在"和"解决问题P是否会成为优势"是两个十分不相同的事情, 所用到的知识也很有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, 而y在讨论前可能并没有准备好另一部分的知识.
- 如果x确认问题P的存在后, 但是并不直面这个问题P, 而是说谁谁的a,b,c方案是用类似于A方案这么解决的, 根本没事. 这就给y带来了心智负担: 如果y没有了解过a,b,c方案, 他还需要再去确认这些方案是否真的是如x所说, 如果不如x所说又要和x对这些a,b,c方案的做法进行对齐. 如果想用别人的方案来说明, 正常的做法应当是x首先尽量详细介绍一下a,b,c方案, 说服y这些方案确实是为了x而存在, 且真的与解法A存在同构.
- 最后一种情况, 也是最折磨人的情况: 那你搞一个方案解决问题X吧, 我只能想到这种解法. 工作中的分工是明确的, 此时如果y是个对产品负责的人, 必然会在自己的工作量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工作量.